来到伦敦两个多月了,这是充满挣扎、心怀恐惧、浑身困窘,但却是不放弃、不妥协、不将就的两个月。
目前,住房、学业、生活终于趋向安定、平静和熟悉,并在逐步往前。此刻,我特别想写写过去两个多月、在异乡这座陌生城市里的自己。
1、你也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
但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
都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是啊,国家公派,远赴英伦,在教育类世界排名第一的教育学院,访问一年,这也许是令人向往的“诗和远方”吧!然而,事实却告诉我,“眼前的苟且”与“诗和远方”是虚假的对立,在别人眼中你拥有的是“诗和远方”,可是,冷暖自知,其实你只剩眼前的苟且。这段时间,挣扎、恐惧、困窘是我的生活底色。
这,得从初到伦敦租房的事说起。
因为出行前过于忙碌,没能好好地为接下来的异乡生活做足功课,同时,也因为对即将要去的世界完全陌生、感到无从下手从而索性一切等到了再说。因此,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事先做充分的准备,尤其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,比如区域、环境、租金、交通、安全等,没有提前去做基本的了解,只是偶然在“伦敦访学群”里看到一个访问学者的推荐,便下赌一样地接下了这一处住房。
到了之后就发现,怕什么来什么,这个赌,果然赌错了。这个住处的内外环境都不是我想要的,第二天我就想搬离。
这处的住房,离学校不远,地铁直达,半个小时即可到校。房东是中国人,好沟通,人也不错。房租一个月600英镑,包bill。在伦敦这个房租巨贵的城市,看起来还算便宜。单看这些外在条件,没毛病。
可是,住进去之后,每天身处其中,你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。首先是房子的外围,这个区域是伦敦比较老、旧的地区,住的人很杂,大多数是黑人、穆斯林以及中东、非洲战后的难民,令人有种无形的距离感。这里街边、路上垃圾遍地,风一吹,都往人身上贴。这里的安全问题也堪忧。6月初到伦敦,发生的好几起恐怖袭击事件,其中有一起就发生在这个区域;其次,房子的内部。这个房子比较老旧,有三个房间一厨一卫没有厅,约80平米,房东夫妻俩(这对天津夫妇是二房东)和两个小孩子(他们的外甥、外甥女)住中间大的一间,另一对中国来的夫妻租住朝南的一间,剩下的小间就租给了我,共三家7口人在一个屋檐下,各自一个房间,厨房和卫生间共用。我的这个房间朝北,没有阳光,窗户底下就是交通主干道,从早到晚,车水马龙、灰尘四溢。窗前还有个莫名的梯子直通楼上,住在里头白天黑夜都不太敢开窗,房间阴冷、通风困难、霉味阵阵。这是硬件环境。再就是软环境,房东太太来伦敦十多年一直居住于此,目前不上班,在家带外甥和外甥女,房东的丈夫和女儿在同一家寿司店工作。租住在房东家里的一对同胞夫妻五十来岁,也同样在一家饭店工作。其实,对于他们而言,没有什么的文化、没有特殊的技能,能在伦敦谋生并且逐步扎根着实不易,我打内心里敬重和佩服他们。只是,生活在其中,每天那种密不透风、看不见希望的压抑感令我很不快乐。同在屋檐下的三家人平时交流甚少。居住在这里,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,都令我想要远离。
我历经千辛万苦漂洋过海,虽然不是来享受生活,但也绝不是来蜗居、苟且和窄化我的视野的。虽然迄今为止,我并不完全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人生,但是,我不要什么样的却是十分明确。
这不是我想要的,我不要将就,我不属于这里。
左图为我首次租的房子内景,中间图为我租的小房间,右图为从楼上伸下来直通我住的房间窗户的梯子。
2 改变不了环境,你可以适应环境;
适应不了环境,你可以选择环境
我一定要搬离这里!这是我自来到达伦敦的第一天起,内心里每天都在回响的最坚定的声音。我无法改变环境,我也适应不了这个环境,伦敦那么大,那么,我可以自己去寻找和选择我要的环境。
于是,初到伦敦,我的生活就在四处找房子的主旋律中拉开了帷幕。
我的第一目标选择是学校宿舍。也许是因为过去的我一直都是从校门到校门,没有迈过其他的门。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硕士、博士都在校园里度过,毕业后又在学校工作,自己似乎还没完全脱离对学生身份的执着和认同,还没摆脱对校园的依恋和固守,还没有从内心里完成自己已经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变。
来伦敦访学,学校发给我校园卡上,写着的身份是“staff”,已然不是学生身份,但是我却依然怀揣学生心态,希望住在学校宿舍。一方面住宿舍离学校近、方便,大部分宿舍离我所在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步行都在10分钟以内,另一方面,住学生宿舍有一种天然的内心安全感,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被迫和陌生的外界接触,从而可以避免存在于我想象中的麻烦和危险。
因此,租住学生宿舍成了当时我最大的渴望,几乎6月份的整整一个月,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寻觅学生宿舍上了。去了N趟“student center”,给N个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发了邮件,跟着谷歌地图的蓝圈圈“察看”了N栋宿舍楼……
在行动上努力着,同时也在内心修篱种菊、感恩拥有,在不得不暂时安顿于此的时候,我告诉自己:现在至少还有个住处不至于流落街头,感恩和珍惜吧,不让压抑的心情支配自己;我认真地手洗每一件衣服,保持洁净;每天擦拭窗台和桌面,保持整洁;买了自己最喜欢的香奈儿五号,让那个不通风、衣服阴干了带着霉味的房间,飘着小资的清香……这于我而言是不妥协、不将就的味道,是充满希望的味道。
然而,在忙活了近一个月之后,除了搞清
楚“single room”、“double room”、
“catered”、“self-catered”、
“ensuite”、“studio”、“flat”、“apartment”、“house”、“court”等等的房型区分以及价格、区域分布之外,我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:学生宿舍只能是拥有学生身份的人从学校网上申请。而我不是学生身份,无法申请学生宿舍。
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一切按规则办事,没有关系可托,没有后门可走。
我只得接纳这样的安排,不再为申请学校宿舍奔走,因为事实证明:不!可!能!
回想刚到的那天,从Tricia手上接过我的校园卡,看到卡的左上角“staff”字样时,我内心还自豪感爆棚、虚荣心暴增。而此刻的我,却恨不得自己可以隐形潜伏进学校的网络系统,串改我的身份,变成student。
怎么办呢?
要不将就一下,老老实实地住在原来的地方?
那坚决不将就!
内心的这个声音无比坚定。
我得寻求其他路子,选择和创造我要的生存环境。
3 选择和创造的道路不轻松,
甚至会是沉重的代价
除却学生宿舍,我只有寻求外面的住处了。可是,那时候的我,对外面的一切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和不安。6月初那起恐袭之后,亲眼目睹我住的那一带,一地的白花圈、哈达等悼念亡魂的祭品,驻足哀悼的密密麻麻的人群,这个画面时刻闪动在我的眼前。只身来到异乡,安全问题的弦时刻绷得特别紧,有时候甚至像紧箍咒一样扣在我的头上,我把自己包裹得一紧再紧。
一无所获的6月份很快便过去。就在7月1号,看到留学生群里一个学生发出来宿舍转租的信息,转租时间是7月3日-9月8日。这个学生暑假要回国,这段时间宿舍空在这里,她就将此短租出去。伦敦的人口流动特别频繁,这里短租、转租现象非常普遍。
当时看了这则消息,我马上便联系该生看房,看完房间,两个字:满意!这是伦敦大学的其中一栋宿舍,在伦敦一区,环境、治安一流。宿舍是en-suite房型,一个十多平米的单间,带独立卫浴,一周205磅的租金,外加押金800磅。和对方讲了一下降低押金,最后押金谈为450磅。就这样,2500英镑,住10周。搞定!
看好了新的住处,我便和房东太太说,我要搬走。她很意外,说你不是要住一年的嘛,现在住了一个月就搬走,然后不同意。房东先生是个温和友善的人,只是说了一句“要提前一个月通知”就没说其他,这个要求我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。讨论了半天,房东太太坚持说,你得住住满三个月才能走。虽然,当时住进这家时没有签任何协议,并没有约定一定要住满一年或者三个月之类的。只是,考虑到在到达英国之前,当房东问我要租多长时间时,我的确口头上有和她说过我要在伦敦待一年,租房应该也是要住一年的,房东便默认为要住一年了。因为这一点,我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,算是我的理亏的地方,而且毕竟我不愿意住这里和房东个人因素无关。因此,我便接受了房东太太提出要求住三个月的条件,当场付清了接下去两个月的房费。
在美好理想与骨感现实的交锋中,不愿意妥协与将就的我暂时赢了,搬离了那个令我压抑的地方。前面一直渴望的学生宿舍,也以另一种方式住了进来。
然而,7月1日,就在转账完10个星期2500磅房费,以及原先那一家虽然不再去住但依然照付了后面两个月1200磅租金的那一刻,我嚎啕大哭。眼前闪动着的全是付完房费之后银行卡里仅剩三位数字的余额;留学基金委每个月那有限的生活补贴,要到“遥遥无期”的9月份才发;学校里4900磅的板凳费(bench fee)还没交;国内每月全要贡献给房贷的微薄工资;以及这一个月东奔西走找房子的艰辛和无助积压下的情绪,一并就这样瞬间爆发了……
英伦上空清爽的空气,暖暖的阳光,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,以及新搬进来的小区里体面的居民、优美的环境……,这一切,仿佛统统与我无关,此时的我,只剩困窘、落寞和孤寂。
这份选择和创造太过艰辛,它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;这个代价也太沉重,这段时间,访学学业和工作屡受耽搁和影响;这个花费也着实令人肉疼,伦敦高昂的房价、房租你是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。
在缺金少银的前进道路上,也许唯有苟且才是正当的选择。然而,我却又那么倔强和固执,偏偏不愿将就和妥协。
肆无忌惮、淋漓尽致地哭一场吧!哭泣,是此时我唯一可以诉诸的最强大的武器和最坚硬的铠甲。哭过了,释放了,擦干眼泪,继续前行。
我是一个不会积压自己情绪的人,尤其是负面的情绪,总是很容易找到排解的方法。即便刚刚才被生活狠狠地打了耳光,很快又会开始赞美生活的美好,重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。
在淋漓尽致地哭泣了一场之后,平静下来,我接纳了这个不愿轻易妥协、将就的自己,我尊重这样的自己,并且决定与这样的自己和平共处。
在接纳自己,与自己和解的那一刻,我突然发现,原先像魔咒一样紧紧箍在心间的恐惧感消减了许多,那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,也突然间强大了起来。其实,我要的安全感可以自己给自己,如影随形的匮乏感可以自己去填补。即便今后再遇到障碍、挫折、不顺和苦难,我将不再退缩、不再那么恐惧。
只身来到伦敦,与其说是和异乡陌生的人与事相处,去探索和发现这个陌生的城市,增进了解这个国度并慢慢融入,不如说是和自己相处,慢慢发现那个未知的、真实的自己,然后与自己和平共处。张德芬说:“亲爱的,外面没有别人,只有你自己”,是啊,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意识和心的创造。
上图为我从一个留学生手中转租来过渡的学生宿舍大楼,位于伦敦一区的Paddington,传说中的富人区。曾经有部电影名为《帕丁顿熊》
4只要不放弃,
你要的生活终会向你招手
7月3日起,搬进了学校单人间宿舍。一个人的日子,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自己对话,抚慰动荡不安的身心,看见更真实的自己。内心平静了很多,安全感慢慢增强,匮乏感、恐惧感也慢慢减少。
只是,心里还没能真正踏实,因为此处毕竟只能住到9月初。
于是8月份一到,我便又开始踏上寻觅住处之旅。不过,这一次,我打开了心门,不再心怀太多的恐惧,但是依然小心谨慎。
6月份像个无头苍蝇乱撞找房子的时候,有一天,到了学校人事部门,部门工作人员帮我注册了一个账号,凭这个账号可以进入一个专门给本校教工提供房源的网站。只是当时因为一心要找学生宿舍,对于所获得的这网站并无太多兴趣就把它丢在一边,因为里面的房源都是在外面住家的,没有学生宿舍。而此刻,我又想起了这个网站。虽然伦敦找房子的网站和中介相当多,但是,学校人事部门曾经给的这个,成了我的首选。
于是,根据自己的预算、区域偏好,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底线要求,经过比较、删选之后,我锁定了8家,并一一给他们发了邮件。很快就有5家回了邮件,预约看房。看了第一家,还不错,老太太一个人在家和一只金毛为伴,出租的房子在她家三楼,有卧室、独立的卫生间和独立的厨房,月租金850磅,但是房东太太只出租6个月。想到住完半年还得搬家,嫌麻烦,只好放弃。看了第二家,房东人不错,小区也理想,但是当场pass掉,因为要和一个男士租客共用卫浴,我不能接受。过了一周,接着看第三家,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式小区,一排排的小洋房,非常漂亮。房东提供给我的是独立卫生间(英国人叫loo)、洗溯间(washroom),不需要和他人共用,这令我感到很是自在。厨房和洗澡间(bathroom)与房东太太共用,这个我可以接受。住的房间朝东南,一大早便洒满阳光,窗下是家里的花园,宁静、漂亮。房东太太是英国人,成人教育学院教员,两个双胞胎女儿外出上大学,平时大部分时间就我和房东太太两个人以及一条12岁的狗狗一起生活。房子走出门20米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园。周边环境优美而安详。房费750磅一个月,包Bill。看完之后,我就定下了这一家。我自认为已经捡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大麦穗。后面的,就不再去看。
适可而止,此般,便好!
两个多月动荡的身心宣告结束,开启安居乐业,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的美好图景。
只要不放弃,努力过后,你想要的生活终会向你招手并在走向你。当然,生活不会一帆风顺,无常才是人生常态。目前满意的住处、安定的身心,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也许还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波折,但是,我将不再害怕。
之前的种种不如意,或是因为运气不佳,或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,亦或是因为你一直胆小怕事、心怀恐惧……然而,如果当你知道并且愿意正视内心恐惧感的时候,你会发现,这个时候其实你已经不再那么恐惧,如果你在此基础上明白自己恐惧感的来源、产生的根源时,你其实就已经战胜了它们,并在心里会升起强大的意识能量。
图为我现在租住的小区和小区门口的大公园
5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片雪花会落错地方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
曾经在一个讲座中,听到一句话,我深有同感: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片雪花会落错地方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。
当你深深懂得这一宇宙法则时,对于遭遇的所有不顺心,你将不再抱怨,对于迎来的所有喜乐开心,你也会淡然地看待。是啊,虽然对第一处的住宿环境不满意,但是很自豪的是我从未去抱怨任何人。虽然没能在第一家长久住下去,但是和房东一家关系依然很融洽。房东太太很开朗、健谈。房东叔叔擅长烹饪,又加上在寿司店工作多年,我已拜他为师学习制作美味又美颜的寿司,让我厨艺大增。房东家的两个小孩,一个上一年级,一个上幼儿园,我左手牵一个、右手牵一个,他们带着我去公园肆意撒欢。在新的住处,遇到了新的人和新的事,即将开启我一边在大学访学、完成既定的课题研究,一边深入一所当地的一线小学,开展实地观察和调研的充实生活。据说这个学校的小孩来自四十多个国家、地区,讲四十多种语言,非常多元。期待九月份学校的开学!后续将竭力推出教育观察等小文。
图为我现在租住的房子的厨房
6、体验就是创造,
生命经由一段段体验创造了你自己
也许,因为有一年的访学时间,一开始我便设定了这一年的光阴可以慢慢安排,所以,初来乍到时即便充满了再多的陌生、困窘、不安全感,我也不焦虑。又恰逢刚来伦敦的这几个月,大中小学开始陆陆续续放假,我便有了更多主观、客观的与自己相处的机会和条件。我把这一段时间命名为体验。体验就是创造,生命经由一段段的体验而创造了你自己。
这几个月,一直是一个人。伦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,即便每天只有你一个人,依然可以过得很好。可以对着手机谷歌地图,一个人,跟着地图的蓝点,一点一滴地走街串巷,一个人看风景,一个人吃饭,每到一个地方,哪怕不是旅游热门,我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欣喜。比如,到了伦敦西边的温布尔顿(Wimbledon),发现这里的小区是那么优美而宁静,令人向往;到了西北边的女王公园(Queen’s
Park),虽不及市中心的摄政公园(Regent’s Park)那么巨大无边,但是这里依然鸟语花香,可以满足你对公园的一切需求和遐想;到了诺丁山(Notting Hill),发现这里有熙熙攘攘的集市,大街上摆满了各色摊子,你总可以淘到好玩的小东小西,很像中国的城乡结合部;到了金丝雀码头(Canary Wharf)、新金融城,感觉回到了祖国繁华的大上海;走到伦敦北区、东区某些地方,你可能会怀疑自己到了非洲或者中东地区……就这样,一点一滴地,慢慢增进了对这个城市的了解。现在,感到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,仿佛曾经来过,甚至很多时候感觉不到自己这是在异国他乡。
也许是网络的发达,让“远方”的概念消失了。也许是对这个城市日益增进了解,陌生、异乡的感觉慢慢淡去。
当然,虽然远离了曾经的生活,但人是很难真正与过去的、原来的一切隔绝,从而生活在“别处的”。虽然在异乡,然而我每天早上醒来拿起手机看时间的时候,就会发现微信里已经有一排排的消息在跳动,从而可以时刻关注和知晓国内的人和事。远离的时候,有时候甚至感觉比在场还更清楚地感知着一切。在有些群里,我会做一个安静地观众,有些群里,我会依然保持和他们同在的状态。用另一个视角对比着、观察着两种生活。
蒋方舟在她的《东京一年》这本书里说:我还是一个如此功利和虚荣的人,畏惧平稳生活带来的安逸,只能从进步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,感知到自己在活着。
我深有共鸣。
我渴望进步,稍有停歇,我便不安。无论是精神上的,还是能力上的,只有每天的进步,才能带给我内心的踏实感和安全感。
期待接下去的新住处、新生活!
图为我现在租住的温暖小窝
文案:琴雅
编辑:琴雅
作者简介
翁琴雅
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
衢州学院副教授
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访问学者
衢州半书房发起人
衢州半书房
地址:下营街36号
文章转载自半书房 微信公众号,侵权必删。
相关知识
相关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