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ita
现在是美国留学申请爆炸的年代,凡是上排名的美国大学每年收到的申请者数目都屡创新高,有的学校年度之间的申请涨幅超过30%。美国大学研究生录取的大权在系里,具体点说是由系里几个老师组成的招生录取委员会,尽管最终要上报graduate school批准,但是录取过程基本就是这几个老师说了算的。
很多学校录取的第一步是一个很粗略的筛选淘汰过程,一般是由秘书或者直接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fire掉一部分不满足最低录取条件的申请人。至于用什么条件来淘汰杀人,这个看系里的具体情况了。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系因为申请人数的暴涨,不得不实行初选淘汰;过不了初选,你的申请材料就没有人阅读。
初选当然是很粗略的,其目的不是用几个分数线来录取,而是淘汰掉背景过差的申请人。过了这一步的申请人数仍然远多于最后能被录取的人数。然后到了某个时间(申请截止日期之后一两个星期到接近两个月的都有,各校各系各个项目情况各异),招生委员会就要正式开始处理申请,分配老师来阅读材料,进行第二步筛选。审核过程有的是单票否定制,比如5个老师每人分配1/5的申请,然后迅速看看,如果一个老师决定某人的申请给 rejection,那就这样处理;有的学校是多票否定,你的申请会被多个老师审理,只有多数老师认为你应该被拒绝你才会最终被拒;也有的学校是默拒类型,除非系里某个老师提名要求给你录取而且录取委员会也同意,否则无论你什么背景,最后都是拒信打发掉。当然,也有更复杂版本的审理过程,比如文件分三堆:肯定要被录取的,肯定要被拒的,和maybe即也许可以录取的或者可以理解为waiting list。
然后是第三轮也就是决定录取谁了。大部分学校是投票制度,只有多个老师都认为你应该被录取,你才算过关;而有些学校,只要有一个录取委员会的老师赞成,就可以了,这样也可以节省其他人的时间。如果涉及到ta or fellowship形式的博士全奖分配,或者是招生人数少的硕士项目录取,你最后拿到的offer或者ad,一般是被录取委员会所有成员看过并且都同意你才被录取的,有时候甚至是经过反复讨论之后,才把奖学金给你的。有些老师权利是很大、地位是很高,但是走录取委员会的过场还是不可缺少的。另外,有的学校录取委员会有学生参加,有的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graduate admission coordinator自己说了算,有的学校第二轮和第三轮界限不清楚或者混合进行。这些都是细节上的区别了。
以上过程不代表所有学校所有院系,但是只要申请人数多到一定地步,类似以上的三步录取过程就会存在。